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正文

以标准为帆,育食品英才|食品工程学院成功举办第56届世界标准日“标准进校园”专业教育活动

【发布日期:2025-10-15 | 浏览次数:

在全球聚焦标准化建设、共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10月14日,恰逢第56届世界标准日,食品工程学院携手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,于我校合鼎楼719隆重启动“标准进校园”专业教育活动。校党委委员、纪委书记盛兴文,科技开发处处长吴德强,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院领导郭敬东及核心专家团队,与食品工程学院领导班子、师生代表齐聚一堂,共同开启一场“标准赋能食品行业,校院协同培育人才”的深度对话。

启动仪式上,盛兴文立足食品行业战略定位与高校育人使命发表致辞,其讲话兼具行业视野与教育温度。他指出,食品行业作为守护民生福祉、驱动经济增长的“朝阳产业”,其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在于标准化建设——标准是规范生产的“度量衡”,是保障安全的 “防火墙”,更是引领创新的“指南针”。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与食品工业强省,在粮油加工、休闲食品、特色农产品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中始终走在全国前列,而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正是这一进程中的“主力军”与“智囊团”,为区域食品产业升级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
盛兴文强调,此次“标准进校园”活动绝非简单的知识普及,而是行业标准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,是破解“课堂所学与行业所需脱节”难题的关键举措。它将帮助学生从入学之初便树立“标准先行、质量至上”的职业理念,为未来“学以致用、赋能行业”筑牢根基。基于此,他提出三点殷切期望:一是希望食品工程学院与研究院以此次活动为起点,构建“长期稳定、双向赋能”的合作机制,推动教学科研与行业实践同频共振;二是恳请研究院专家多走进校园,将鲜活的行业案例、前沿的标准动态转化为教学资源,让课堂更具实践穿透力;三是鼓励学生主动对接行业需求,将标准化知识内化为职业能力,成长为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高素质食品人才。最后,他预祝活动圆满成功,期待校院双方在合作中结出更多硕果。

随后,郭敬东代表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宣读第56届世界标准日祝词,深刻阐释“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:增强伙伴关系,共促可持续发展”的主题内涵。他指出,标准化是跨越地域、连接产业的“通用语言”,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“源头活水”,只有将标准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,才能为行业输送“懂标准、用标准、造标准”的后备力量,这正是此次校院合作的核心价值所在,进一步深化了在场师生对标准化战略意义的认知。

仪式过后,一场“知识赋能”的赠书环节温暖上演。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向食品工程学院骨干教师赠送《河南省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》《调味品标准汇编》等权威专业图书。这些图书凝结了行业实践的精华与标准研究的成果,不仅为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深化科研方向提供了“一手资料”,更为学生拓展专业视野、夯实理论基础搭建了“知识桥梁”,让标准化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后。

在备受期待的“标准大讲堂”环节,研究院服务业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唐攀以“标准化基础知识”为题,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的精彩讲座。她摒弃枯燥的理论说教,而是以食品行业全链条场景为切入点——从冷链流通的“温度管控”到预制菜的“安全规范”,用一个个鲜活案例讲解标准化的核心概念、发展历程,以及其在保障食品安全、提升生产效率、促进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。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师生对“标准化不是束缚,而是赋能”有了更系统、更深刻的理解,现场互动频繁,学习氛围浓厚。

下午,合鼎楼前广场变身“标准实践互动阵地”,一场接地气、重实效的现场咨询活动火热开展。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琰带领专家团队,围绕师生高度关注的 “食品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搭建”“地方特色食品标准制定流程与技巧”“校园食堂食品质量标准的落地应用”“食品类专业学生职业发展中的标准能力需求” 等问题,进行“一对一”耐心解答。专家们不仅用专业知识破除认知误区,更通过“案例分析+现场演示” 的方式,指导学生如何将标准知识应用于实验操作、毕业设计中,切实提升了师生的标准化实践能力,让“标准”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实用工具。

此次“标准进校园”主题活动,是食品工程学院践行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”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,更是校院双方服务国家标准化战略、助力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。活动不仅为师生搭建了“近距离接触行业标准、深层次对话领域专家”的学习平台,更有效推动了标准化意识与素养的校园普及,为食品科学与工程、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内涵发展注入了新活力。

从长远来看,活动的成功举办具有三重深远意义:其一,它为标准化理念在高校的深度传播与实践开辟了新路径,有助于培养更多“具有标准思维、符合行业需求”的高素质人才;其二,它夯实了校院协同育人的合作基础,为未来开展联合科研、共建实践基地、共同开发课程等合作奠定了坚实根基;其三,它搭建了“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”的对接桥梁,将助力河南食品产业在标准化建设的引领下,迈向更高质量、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。

(撰稿:尚益民 审稿:李亚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