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正文

美好食光·青年行|食品工程学院打造暑期“行走的思政课”

【发布日期:2025-07-06 | 浏览次数:

为深入推进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,落实学校“大思政”铸魂工程,引导学生在实践提升思想觉悟和责任担当,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。7月3日至4日,食品工程学院创新思政教育形式,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契机,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堂”。学院茶小仙暑期实践团队走进郑州城墙根茶馆,以沉浸式拍摄原创思政微短剧《豫见·花木兰》的独特方式,将思政课堂搬上实践舞台,用青春视角生动诠释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。

从课堂到茶馆:在历史场景中激活思政活力

出发前,王延东书记在动员中强调,将思政课堂搬进蕴含历史底蕴的茶馆,用学生喜爱的微短剧形式呈现,正是“行走思政课”的精髓,旨在让青年在文化浸润中切身感悟家国情怀,推动思政教育从“课本”走向“生活”,变“说教”为“共情”。

从古代到现实:青春对话古今,精神同频共振

拍摄现场,古色古香的茶馆化身天然课堂。团队成员化身剧中角色——既有现代大学生,也有豫剧扮相的花木兰及其伙伴。他们反复揣摩,力求以青春活力激活传统文化。场记陈帅龙老师严谨把关,确保主题精准传递。当现代学子与花木兰同台,一句经典豫剧唱词“边关的兵将千千万,谁无有老和少田产庄园”,与大学生讲述的喀喇昆仑戍边英烈肖思远、王焯冉事迹交相辉映,在沉浸式舞台中完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。

从剧本到心田:青春语态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

《豫见·花木兰》通过大学生与古代木兰队伍的“奇幻相遇”,巧妙展现了木兰的孝义担当与巾帼豪情,更自然引出当代青年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。剧中吴煜迪的感悟:“即使不是花木兰,也可无惧世俗眼光选择心中方向”,成为实践育人成效的生动体现。团队成员在演绎中真正实现了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的目标。

未来,食品工程学院将继续深耕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等育人沃土,不断创新思政教育载体与形式,推动思政教育真正“活”起来、“实”起来,引领青年学子在“行走”中坚定信仰,在“实践”中厚植情怀,让青春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绽放光彩。

(撰稿:乔帆;审核:张宇)